文化馨香满荆楚 凯歌奏响新征程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3-12-12   

——湖北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第四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现场

  荆楚大地,层林尽染,景色如画。
  在这美好的时节回望,这是湖北文化事业成绩喜人的一年:推出新编历史话剧《屈原》、京剧《马超》、歌剧《汉水丹心》等一批重点剧目;湖北省京剧院演员唐恺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系列“村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其中3场参加全国示范展演;承办“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中部地区示范性巡演活动;学堂梁子遗址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认定非遗工坊73家、带动就业超3.4万人……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今年以来,湖北文化事业各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推动全省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

  出人出戏 挥洒风流
  10月30日,湖北越调折子戏《伐子都》在湖北戏曲艺术中心的演出赢得满堂喝彩,第五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圆满落幕。
  第五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以“戏曲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为主题,于10月16日开幕,全省16个市(州)的19个地方戏曲剧种、27家戏曲院团的20台剧目在武汉各大剧场轮番上演,精彩不断。剧目展演中,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的名家、新人集中登台献艺,全面展示湖北省地方戏曲人才培养最新成果。其中,以“三国”水镜荐贤故事为原型的襄阳花鼓戏《水镜先生》,让年轻演员走到舞台中央。竹溪县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的展演剧目《青春何恐》中,所有演员平均年龄仅为21岁。
  此后,于11月15日举行的湖北省中青年艺术表演人才新人新作展演汇报演出,集中呈现了湖北省中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成果,赢得广泛好评。
  一批新人新作脱颖而出,彰显了新时代湖北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坚持为人民讴歌、为时代明德,湖北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今年推出了一批重点剧目。
  众神吟唱的激昂九歌,将正在冥想中的屈原唤醒。他长身鹤立,满目悲凉,带着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牵引着观众的思绪,走进那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走进他悲壮而伟大的一生……新编历史话剧《屈原》于今年3月14日首演,以厚重的历史题材、宏大的舞美呈现、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情感表达,成就了一台有血有肉、有情有魂的舞台剧目。该剧自启动创作以来,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剧本扶持工程项目、2023年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项目等。
  “汉末乱世,西凉守将马超操演军阵,忽闻马岱来报,其父马腾遭曹操暗害。身心历尽重创之后,马超终得投奔明主。”今年5月21日晚,第三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名单揭晓,湖北省京剧院优秀武生演员唐恺凭借在京剧《马超》中精湛的表演技巧和过硬的专业水平喜获梅花奖,为湖北再添一朵“梅花”。围绕“整旧赋新、不失本真”的创作宗旨,整理改编传统京剧《马超》立体呈现了一个典型戏剧人物命运与情感的交织,是京剧传统武戏塑造人物、丰满血肉的一次成功探索。

  位于湖北荆门的屈家岭遗址发现最早的水利系统,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地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地控水用水。

  11月7日晚,大型民族歌剧《汉水丹心》上演,艺术再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壮丽画卷和感人故事。作为一部现实题材民族歌剧,《汉水丹心》聚焦生态保护和库区振兴,突出“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送”主题,从艺术的角度呈现“南水北调”工程中“战略决策、移民搬迁、生态环保、重建家园、感恩回报”的壮丽画卷和感人故事,讴歌了荆楚儿女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库区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爱情怀、库区干部不负使命忠诚担当的高尚情操,以及受水区人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义。
  今年,湖北还成功承办长江民歌汇《山水知音、相会湖北》音乐会、全国音乐大擂台等一系列重大节会和赛事活动,其中,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好评如潮;第五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第八届楚剧艺术节、第四届荆州花鼓戏艺术节、第十一届黄梅戏艺术节等活动为全省人民奉献了一场场文化盛宴,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

  展示展演 文化惠民
  歌声嘹亮、乡音浓郁、年味十足,老老少少看演出、赶大集、写春联、绘年画……这是今年1月8日在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举行的“启航新征程、幸福中国年”——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湖北孝昌分会场活动。本次湖北共有3场特色“村晚”入选全国小年接力展播活动,除了孝昌,还有宜都市陆城街道太保湖村、来凤县百福司镇的“村晚”活动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央视频小年接力直播中亮相,通过网络互动与全国人民共享大联欢。
  湖北通过办好3场全国接力展播活动、N场示范活动,以及100场县级“村晚”活动,打造了2023年的“3+N+100”湖北“村晚”活动矩阵。
  由此发端,从鄂西山村到江汉平原,荆楚大地之上,全省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年不断档。
  “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中部地区示范性巡演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协办,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执行。巡演节目以第十八届、第十九届群星奖湖北获奖或入围作品为主,同时包括湖北省近年来推出的多个优秀群文作品。
  让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走进群众、服务群众,突出群众演、演群众、群众看。这一巡演活动自江城武汉出发,从屈原故里到风雅房县,从香城泉都到古城荆州,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走进江滩大舞台、屈原广场、诗经文化广场、中央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倾情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线下观众平均每场达5000人以上,有的场次甚至超过1万人。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荣获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钟情湖北,“舞”与伦比。9月8日晚的湖北黄冈遗爱湖公园东坡广场,台上舞姿翩跹、激情飞扬,台下人头攒动、笑语欢声,“文化力量·民间精彩”2023年湖北省群众舞蹈展演在这里启幕。当晚,来自全省各地的20支优秀广场舞团队依次上场展示风采,舞动出百姓的幸福生活。
  本次展演活动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各地广泛开展群众舞蹈创排及展演。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开展各级各类基层展演活动400余场,参演团队1000余支,参演人数逾10万,吸引线上、线下观众4000余万人次。9月10日晚酷炫登场的首届全省大专院校街舞展演,更成为本届展演活动的新亮点。
  担任本次展演活动评委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国际舞评人欧建平说:“荆楚文化源远流长,此次大赛规模之大出人意料,办赛水平之高令人惊喜,文旅融合之妙让人叫好,黄冈之夜令人难忘,堪称全国最大、效果最好的群众舞蹈大赛之一。”
  经过4年的培育发展,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擦亮和传播湖北乡村旅游品牌、聚集乡村旅游人气、助力湖北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今年举办的第四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包括开幕式、“大地欢歌”文艺精品巡游和展演、“泥土芬芳”全省农民画精品展、“村游赶大集”文旅产品展销和“村游”推介等8项主体活动和多项配套活动,深入挖掘文旅资源,积极探索“文旅+”新模式,促进文旅与农业、创意、设计、科技等领域跨界融合,充分展示了“丰收里的荆楚、歌声里的湖北”。

  存史启智 赓续文脉
  11月29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城河遗址的重要新发现:城河遗址新发现的“水坝”遗存距今约5000年,推测用于旱时供水、涝时排水。湖北沙洋新石器时代城河遗址是一处高等级史前聚落、汉水西部重要的区域中心,相关发现见证了长江中游先民的治水智慧,为史前治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湖北文物考古发掘成果令人惊艳。今年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在北京举办发布会,揭晓了入选的10个考古项目,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成功上榜。此前,“第三枚郧县人头骨化石”重大发现曾冲上2022年国际十大考古新闻榜首。
  湖北作为长江干线径流最长的省份,长江和汉江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璀璨的长江文明和独具魅力的荆楚文化。自2022年初国家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来,湖北抢抓机遇,统筹全省资源,调动各方力量,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工作,着力将湖北建设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今年7月,国内规模最大的调水主题博物馆——中国南水北调博物馆项目主体建筑在湖北丹江口市封顶,计划将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2024年12月12日)之际开馆。该馆也是湖北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项目——南水北调中线水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工程之一。

  湖北省京剧院演员唐恺凭借在京剧《马超》中的精彩表现获得第三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湖北创新性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荆楚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盘龙城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楚纪南故城(含龙湾遗址)、擂鼓墩古墓群6处遗址列入“十四五”大遗址项目库名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于4月在湖北召开,国家文物局与湖北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湖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湖北省以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为主体的荆楚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已初步形成,大遗址活化利用经验受到国家文物局推介。
  考古发掘五十载,溯源文明四千年。今年6月,湖北文物保护宣传展示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发现50周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先后开展了“青铜楚韵·千年回响”主题文化活动、湖北文物保护宣传展示开幕式、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评选出首批湖北省优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6项,宣传展示了新时代湖北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成果、新进展。
  今年,湖北争取到国家文物专项保护资金近2.9亿元,比去年增加6000余万元,创近年来新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独立运行,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扩编升级,湖北大学获批考古发掘考古团队领队资格,湖北考古专业力量大幅提升。
  此外,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三峡移民博物馆、湖北军事革命博物馆新馆等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湖北省博物馆“惟见长江天际流——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展”等3项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和主题推介项目;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色如天相·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推介优秀奖。这一项项成果和荣誉,彰显了湖北博物馆展陈水平的不断提高。

  非遗焕新 “活”在当下
  湖北传承3000年荆楚文化根脉,孕育了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目前,湖北有11个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拥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45个、省级代表性项目60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87人。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非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非遗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注重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投入保障,积极主动作为。在保护中传承弘扬,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湖北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完善,项目保护传承不断做实,区域性整体保护稳步推进,宣传展示影响广泛,基层立法建设走在前列,传承人队伍逐步壮大,非遗日益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盛迎八方来客,共享曲艺盛宴。今年6月9日至15日,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武汉举行,汇聚了全国145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包括湖北的1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一场场展示活动中,鼓盆歌、汉川善书、恩施扬琴等湖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展风采,有力地促进了非遗发展成果的人民共享。
  湖北不遗余力地推动非遗“走出去”。10月22日至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18个文化和旅游厅(局)共同承办的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湖北省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青铜编钟制作技艺、汉绣、大冶刺绣、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面塑8个项目受邀参加展示。推介会上,湖北还推出了5条非遗精品旅游线路。

  第五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参演剧目——阳新采茶戏《富川霜叶红》

  非遗,承载历史,“活”在当下。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湖北蕲春艾灸疗法非遗工坊、枝江布鞋非遗工坊入选其中。
  蕲春艾灸搭建青年创业就业平台。据统计,蕲春县内“蕲春艾灸师”培训机构已达19家,全国“蕲春艾灸师”连锁培训机构达200余家,累计培训“蕲春艾灸师”6万余名。全国蕲春艾灸直营或加盟店达1.5万多家,带动全产业链就业创业30万余人,帮扶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就业5000余人,年创造劳务经济收入90亿元。
  千针万线纳出长长致富路。枝江布鞋非遗工坊以步步升布鞋文化村为主要阵地,打造活态传承体系,通过“在家纳底休闲就业、在厂绱鞋固定就业、在点加工辅料隐形就业”“公司+进村培训+进厂师傅一带一”传习模式,让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培训、就业模式。
  目前,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非遗工坊73家、带动就业超3.4万人。同时,评定“非遗+旅游”“非遗+互联网”优秀案例20个,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合理利用互联网拓宽非遗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述永表示,湖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以“增强精神力量、展现时代风貌”为主旨,大力加强艺术精品创作;以“满足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为目标,大力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守住文化根脉、延续精神命脉”为根本,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指导,大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交流互鉴、合作共赢”为原则,向世界讲好荆楚文化故事。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湖北“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湖北武汉举行   何晓刚 摄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线上买球app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